坚持社会共治,关注民生热点。完善政府、企业、公众多元主体责任分担、合作共治和监督制衡机制。着力解决饮用水安全、雾霾、黑臭水体、环境风险等热点民生问题,大力推进政府统领、市场驱动、企业施治、全民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推行信息公开和环境公益诉讼,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护公共关系,以环境共治促环境和谐。
第三节 目标指标
总体目标:到2020年,水环境质量明显好转,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土壤、地下水和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城乡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不断优化,生态系统功能有效增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绿色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地表水省考以上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不低于794%,近岸海域水质达标率不低于80%,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及建成区黑臭水体。城市空气质量达二级以上标准天数的比例达到771%,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下降比例不低于18%,灰霾、化工园区异味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阶段性解决。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
———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城乡生态空间进一步优化,生态红线区域占国土面积比重不低于235%,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0%,林木覆盖率不低于26%。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国家及江苏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得到全面落实,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指标体系:盐城市“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标体系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生态保护、满意度等5大类21项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13项,预期性指标8项。
表1 盐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
第三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不断强化源头管控,加快推进绿色发展
坚持预防优先、源头管控,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空间,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一、不断强化源头管控
加强规划环评源头控制。强化城镇化、流域开发、资源开发和产业园区等重点领域规划环评的约束与指导,制定空间开发规划的生态空间清单和限制开发区的用途管制清单,制定产业开发规划的产业、工艺准入清单。建立跟踪评价机制,对实施5年以上的产业园区规划,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工作。建立健全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联动机制,推进试点园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管理改革。
推动去除落后和过剩产能。全面排查装备水平低、环保设施差的小型工业企业,完成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理整顿和小型化工、塑料、印染、造纸、电镀等“十小” 行业取缔工作。鼓励支持机械、纺织、化工、轻工等重点行业企业技术升级改造和产品换代,提前淘汰相对落后的低端产能,重点推进三佳重工、宏铭船舶、海丰造船、海螺水泥等企业拆除已停用生产设备,实施重组转型转产。对长期超标排放、无治理能力且无治理意愿以及达标无望的企业,依法予以淘汰。严控“两高一资”行业新增产能,禁止新建钢铁、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电解铝、船舶等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
二、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
制定全市主体功能区实施规划,加快落实空间用途管制,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构建更加清晰的建设开发、农业生产和生态涵养三大空间格局。明确不同主体功能区域的生态环境功能定位,制定完善各类功能区环境政策。根据各类生产生活空间的环境功能要求,科学划分环境功能区,制定差异化的生态环境质量目标、准入标准、考核评价体系,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保护措施和重点方向。强化“多规合一” 的生态环境要素支持,明确生态环境空间管控、生态环境承载力、环境质量底线等基础性系统要求,引导城镇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合理布局。
三、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强化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支持企业推行绿色设计,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工业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推进智能绿色技术改造,重点围绕汽车、机械、纺织、化工等行业,推广应用智能装备和管理集成系统,围绕余热余压回收、三废循环利用、重金属污染减量、有毒有害原料替代、脱硫脱硝除尘等方面,每年实施50项绿色制造重点技改项目。严格控制钢铁、建材、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碳排放,力争实现碳排放零增长,推进实施一批低碳产业化示范项目。到2020年,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8%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4%。
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对超标、超总量、高耗能和使用、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到2020年,创建一批清洁生产先进企业。积极推进“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再生”的绿色生产方式,形成企业式循环生产、行业循环式链接、产业循环式组合的大循环体系。深入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园区废物交换利用、能源资源梯级利用、污染集中处理,确保所有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完成循环化改造,全面建成生态工业园区。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进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有效衔接。提高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推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以“城市矿产”为重点,建设一批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到2020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城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80%。
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以环保科技城、建湖节能电光源产业园、阜宁滤料产业园“一城两园”为依托,重点发展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PM25过滤、电袋复合除尘、湿电除尘、脱硫脱硝除尘成套装置及设备,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积极推广环保型锅炉、低品位余热利用装备、工业固体废物回收利用、垃圾安全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环保监测等成套设备,重点突破高端纤维原料、反渗透膜、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成套装置。着力推进节能电光源产品升级换代,加快发展LED、OLED、背光源,重点突破智能照明系统、中高档节能灯饰灯具。开展合同能源管理、环境咨询、设施运营、工程设计和承包等节能环保服务业,深化产学研合作。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