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理念要更新,设计方案要因地制宜,要注重百姓感知
城市发展的不同时段有不同的需求,规划理念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但也要循序渐进,不能盲目求快。总体规划要能落地,专项规划要很好地衔接,从而真正指导设计。城乡水系统规划的纽带是管网,系统规划需要把城市之心统一到城市人民群众的核心关切之上,明确初心,才是规划之本。美丽中国后面应该跟着健康城市,一个是外表美丽,一个是内在健康。黑臭治理、海绵城市、综合管廊,国家的方针政策方向正确,但是指标年限有必要优化,就好比一个人内在有问题,非要让一个人短期内容光焕发,只能涂脂抹粉,要想真正的让人实现表里如一,还得加强锻炼,从内在实现健康。供排水体系也是如此,要想真正健康,关键还在管网。
至于一个城市的管网到底应该合流还是分流,是采用管网改造还是深邃排水,是采用大口径还是小口径,是采用非开挖还是大开挖,应该因地制宜,一城一策,各地根据各地的实践,通过合理的分析,合理的研究,提出适合的方案。例如老城区不需要百分百的改造成分流制,新城区在设计之初要设计分流制;非开挖管网施工与维修方案在经济发达建筑物密集的大城市的中心城区要提上日程;污水管网能否进入综合管廊也需要结合地形等因素进行具体的判断。
目前,缺乏管网养护的科学标准,只有运营维护标准,没有运营质量评价体系,各城市各干各的,很难实现管网的系统化运维。施工数据保存方面也没有标准,管网家底不清很重要的原因是在施工过程中,数据就没有保留。我们需要尝试信息化施工,不能指望管道埋入地下以后再慢慢去普查。
标准的制定要讲究科学化,例如对于初期雨水水量及各个阶段的划分,需要了解测量地段的管网连接状况、雨水污染来源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不同的地区初期雨水的标准也不尽相同。初期雨水需要有非常科学的标准、规范和技术体系来认定。同时,标准的制定要注重百姓的感知,标准的描述要用百姓听得懂的语言,才容易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例如上海在修订防洪标准时,已经考虑在多少年一遇后面注上多少毫米的雨量。标准的制定还要结合时代背景,考虑实用性和经济性,要真正做到科学、合理、可落地执行。
充分重视新技术的应用,为城市管网再添动力
要充分重视技术的发展,新技术应用不能简单重复国外的老路,鼓励企业进行创新。创新永远在路上,创新的主体还是在企业。机器人的技术、探测车的技术、智能管道的技术,为城市供排水管网的建设和修复再添动力。盾构技术的发展,缓解了施工开挖的困境。要重视新技术的应用,任何没有技术支撑的呼吁注定是空话。
E20环境平台、上海市政院、上海城投联合举办的上海水业热点论坛,从2009年就开始呼吁重视地下管网问题,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城市依然内涝,除了缺乏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外,还受到技术因素的制约。例如管道维护企业必须要具备管道检测技术,检测情况必须反馈到上层管理部门。管道检测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是管道维护当中起重大作用的一环。修复是工艺问题,检测是管道维护管理的首要工作。如果没有检测数据,没法知道管道是否真的健康。因此应鼓励智慧管网,在管网建设过程中就预埋智慧和数据环节。
如何将收集或者检测到的信息的碎片化和孤岛化问题解决,将看得见的数据真正的智慧化,通过大数据把管网的水力模型联系起来,实现城市水脉联通,为城市供排水管网的健康管理服务,在技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注重健康导向的管理,要像财政管钱一样管好每一滴水
管理理念上,要注重健康管理,预防为主,不能简单应急。暴雨来了揭开下水道井盖,有问题了疏导一次,下雨了值值班,平时疏于管理的做法背离了新时代改革的方向。要像管理每一分钱一样管理好每一滴水,要注重百姓感知,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规划理念更新了,设计因地制宜了,但是气候会变化,时代会变化,所以运行的时候一定要增强灵活性。规划阶段很多参数无法确定,运行阶段要注重健康管理、精细化管理,保证前面规划不准确的,运行能够及时调整。要注重细节,每一个节点都做好了,系统才能好。精细化管理还包括施工过程的精细化,设计院有清晰的标准图,但是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管道混接现象。看不见的地下管网的精细化管理和匠人精神更为重要。
城市管网的养护非常重要,目前缺乏对管网问题发现的机制,都是出事故后的维护,做不好管网养护,河湖治理没法真正做好。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排水管网已经不是埋深最深的管了,地铁比排水就要深,污水管网很难保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还处于原来设计的环境,精细化管理尤为重要。同时,城市飞速发展,规划与建设不匹配,很多污水厂建成之时就是水量超标之时,最后只能尝试多厂联合调度。现在很多自来水厂已经能够实现多厂联合调度,污水厂的联合调度还不够完善,应鼓励以城市为单元的污水处理厂联通。只有做好管网的智慧化、精细化管理,才能真正实现污水厂的联合调度。城市供排水管网的建设、改造、维护是百年大计,管网的运营走向专业化是一种必然。
结语
一个城市就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城市健康不仅仅是地上建筑的鳞次栉比、光鲜亮丽,更是城市地下的管网生态。地下管网如同城市的“血脉”,是一个城市的健康之本,也是城市百姓的幸福之源。
《城市供排水管网绿皮书》由傅涛、杭世珺、张翠芳三位基于行业专家、企业家等研讨意见编制而成,近期将集结成册,供业界参考,也请大家多提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完善此书内容,共同推动我国供排水事业健康发展。欢迎来函交流探讨,联系方式:张翠芳,zcf@e20.net.cn。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