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既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亦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环保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仅从上市环保企业发布的公告初步估算,2020年被并购的环保企业将近一百家,涉及金额约150亿!而这,还只是环保行业发生巨变的冰山一角。
为打好“十四五”的开局之战,环保企业使出浑身解数,使得环保行业在“十三五”末迎来改名、上市、并购等各种高潮,大量资本蜂拥而至,原有产业结构被打破,并逐渐形成新的产业格局。
民企+“国资” 行业新势力
2018年下半年开始,随着融资政策趋紧、债务逾期等原因,环保行业进入资本寒冬,民营环保企业资金压力不断增大,为了缓解民营环保企业的资本压力,相关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 支持民营节能环保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国有企业与民营节能环保企业成立混合所有制公司。
在多家民企危机发酵之际,环保民企通过股权转让、表决权委托、非公开发行股票等方式开始牵手国资,并引来大量国资进入环保行业。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至今,已有26家环保民企成功引入国有资本,同时也有博天环境、巴安水务等引入国资战投的一波三折。在“十四五”的开局节点,期待他们早日等来国企白马,在行业并购融合的大趋势下朝着更理性、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民企引入国资统计表(如有遗漏,欢迎留言补充)
注:2018年4月,启迪桑德(现“启迪环境”)拟以现金人民币13亿元收购关联方浦华环保100%股权。2019年4月启迪环境将旗下“启迪桑德水务”和“浦华环保”两块水务资产划转到在雄安新成立的“雄安浦华水务”全资子公司。故,浦华环保未单独列入统计之中。
随着国资+民企合作方式的不断深入,以及在相关政策的帮扶下,国资+民企的优势也不断凸显:
一方面,民企有技术、人才储备和业绩积累,通过引入国资,充分发挥国有资金和资源整合能力,可更好地加强自己在环保领域的开拓能力。
2019年4月,清新环境成功引入四川发展国润环境,清新环境首席环境技术专家张开元在接受中国大气网采访时,用“顺势而为、大势所趋、蓄势待发”概括了这次“国民”合作的重要意义。对这次国润环境的入股,张开元很满意,他表示,这一合作的达成是推动公司完成更大梦想的战略性选择。
2019年6月,中交集团和碧水源正式“牵手”后,碧水源的技术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中交集团也能够发挥更大的国家骨干力量的作用,将最大化产生协同效应,对国家的生态环境建设进程带来重大的促进作用,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解决国家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国人的用水问题。
另一方面,环保行业作为国家支持的新兴产业,又有很大市场需求,国资又面临转型的内在需求,注资环保已经成为国企产业结构升级、资产保值增值及地方政府增加营收的最优选项之一。
众所周知,我国基建领域已经是一片红海、竞争相当惨烈,因此很多建筑国企都在寻找新的方向及开拓领域。2019年1月,国资系”中建启明正式成为环能科技控股股东。入主环能科技不久,中建水务就迎来突破。2020年5月,中建水务环保有限公司成功中标合肥市北城片区污水管网及智慧平台建设项目,该项目是中建水务环保独立承接的首个智慧运营项目,实现了在运营项目领域的突破。
“国民”双方整合以后,将会充分发挥彼此之间的优势,进一步提高行业服务质量,推动环保行业向更高质量发展。同时,环保产业正从民营为主走向国资主导的新格局。
央企“野蛮”进入
除了“国民”合作之外,还有一股环保力量也不容忽视。十八大以来,不少央企开始进军环保产业,并成为行业的主力军,他们,因为实力雄厚、资质齐全、基建能力强大,也被行业人士称为“野蛮人”。
据了解,截止目前在国务院公布的97家“央企名录”中,已有38家央企下设专门的生态环保公司,占比39.18%,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央企下属环保企业统计表(如有遗漏,欢迎留言补充)
这些央企主要分为四类,1、建筑工程类;2、机械制造类:3、工业类;4、金融类。其中,基建类央企最为突出,他们不止进入环保领域,还全部设立了下属环保企业,进一步强化了其在环保行业的专业能力。
一家央企下属多家环保公司,已逐渐成为常态,但央企进军环保,却并非盲目扩张,他们均是有备而来,而且起点高,标准高,眼界高。
他们具有足够的能力,一出手就是业务标杆,甚至通过平台运作,全面布局,在较短时间内就具备全产业链的服务能力。一定程度上,他们的进入,不仅会整体提升我国生态环境的治理水平,同时也将深度影响我国环保行业的产业格局!
对于央企来说,治污不再是单个项目的事情,比如,中节能铁汉提出的“生态环境综合服务商”,中交环保提出的“区域和流域环境治理综合开发服务商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提出的“生态城市运营商”,都将服务范围上升至了流域治理、区域治理、系统治理这一层面,而且,这一模式,可能成为解决环境综合整治和流域治理的主流模式。
地方环保舰队势力持续增强
随着环保监管考核的日趋变严,相关治理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省级相关部门为更好地协同治理,将地方相关国有资产在技术、资源、渠道等方面进行整合,组建地方级环保舰队,实现地域内资源优势互补,从而提升环境治理能力与效力。
截至2020年6月,中国水网不完全梳理了近年来成立的省级“环保类”集团:
24家地方省级“环保类”集团
根据其发起部门、股东结构和业务类型,我们将这24家省级环保集团有划分为:水利型、环保型、不特定型。其中水利型12家,环保型9家,不特定型3家。同时,这24家省级环保集团还具有浓厚的地方政府背景:省国资委15家、省政府3家、省水利厅2家、省财政厅(局)2家以及地方国企2家。
这些省级环保集团大多为“全产业链条”发展模式,业务综合性强,他们不仅打通了环保产业链条上的孤点、痛点、难点,还推动了生态环境治理的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核心服务的发展,在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领头羊”的示范引领作用。
可以预见,未来,无论是国资+民企,还是央企、地方环保集团其阵营都将会持续扩大、实力也将继续增强,“强者恒强”或许已经势不可挡!
中小环保企业如何突围?
十三五末,国资+民企、央企、地方环保集团三股新势力已悄然形成,且仍在壮大之中,国资入主民企的互补整合,虽然丰富了行业投资的来源,但同时也影响了行业已经形成的市场规则和格局,尤其是对中小环保企业的影响,将格外明显。
“十四五”期间,这三股新势力,必将同时发力,掀起一股环境治理的新高潮!同时,新的产业格局下,环保行业的“马太效应”将会愈发明显,中小环保企业的生存空间将会受到极大挑战!
甚至有人担忧,环保行业,已再无“小而美”!面对环保行业新格局下三大势力的集体发力,中小环保企业又该如何突围?
路径一:对于在夹缝中求生的中小环保企业来说,要专注于“小而美”的市场,避免与行业巨头在环保市场、区域等方面直接去进行激烈竞争,而是要在细分、新兴领域,做好客户服务、渠道维护、产品创新,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
路径二:寻求特色业务,形成品牌效应,带动主营业务发展。这类业务虽未必可以直接为公司创造利益或收益有限,但其特点是经营范围广泛,较易形成品牌知名度,除了能塑造良好的公司形象外,还可获取客户信息,筛选客户,开阔销售渠道,从而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形成竞争力。
路径三:做好客户的二次开发,对于中小环保企业来说,开发新客户的成本远远大于维护老客户的成本,不管是在站在企业利润还是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都要重视老客户的服务和维护,尤其是要做好售后服务,完善售后服务体系,这样不仅可以赢取老客户的信任,还能留住老客户。
路径四:创新,包括技术、产品、商业模式、运营管理等多个方面,而无论哪个方面的创新,往往都会转化成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乃至发展壮大的终极武器。尤其对于中小环保企业来说,无论多难,也不能停下创新的脚步,因为,它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俗话说,“尺有所有长,寸有所短”,作为环保全产业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中小环保企业对整个产业链条的孕育、诞生和壮大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一个行业要健康发展,不仅要依赖于行业龙头的引领,还需要大量的中小企业来支撑发展。所以,无论何时,小而美,它都在!
编辑:陈伟浩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