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怨交错
当暴露在波动性、随机性,压力、风险和不确定性中时,唯有有企业家精神的人能够顽强顶住。所谓企业家精神就是,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无论命运如何起伏,都选择一次次站起来,继续做事。
赵笠钧他们其实是一代环保企业家的时代缩影。他们都是在剧变的社会发展和时代洪流中找到了承托理想和自我个性空间的人,而那些冲破体制的时代故事,时常在这样的人身上发生。可以说,当一些条件慢慢成熟,就是这些“超级冒险家”登场的时刻。
而这一批人,是自己的天赋和时代碰撞的产物:对一些事物,在别人觉得风险很大时,别人不看好时,他非常看好。当他花了很多时间经营公司,专注于此,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越了解,就会越信仰。就像博天经历的多个危机时刻,反而可能正是后期赵笠钧的信心来源。
在这个过程中带来的个体的恩恩怨怨,也是必然的。
现在,博天团队成员的身家,随着股价跌落而贬值了,更有一些人的股份被质押,曾经狂欢的情绪变成怨怼。
但还是有很多人对赵笠钧表示了感激之情:如果不是他,有的人到现在也可能只是一个国企里的项目经理。他带着他们见识了大江大河,经历了大起大落。
这些备受重用的部下长期和赵笠钧共事,到后来难免会对老板产生“孺慕”,这种感情综合了君臣、父子、师生、朋友各种感情。这是令人称奇的关系,从老板角度看,是最理想的关系,从部下角度看,是最安全的关系。老板有此修为,至矣尽矣。
只可惜再好的关系也可能随着外部条件变化而变化,会随着人心的变化而变化。
前面提到,上市之后,为了进一步突破发展空间,引入国际化管理成为博天新举措。一些国际高端人才入场,也带来了一些跨国公司的文化甚至管理流程,与原有团队的隔阂就出现了。
在PPP入坑TO G业务陷入危机的同时,这样的动作也在隐隐损伤着工业废水业务的根基。有下属说,“人家PPT做得好看,说话也好听”,他们揣测:“也许老赵觉得自己功成名就,需要找一些听话的人。我们跟他说话习惯了,有问题就指出来。但老赵需要那种绝对服从的人了。”
高管和赵笠钧的交流越来越少,再加上2018年他很少在北京,后来和他沟通都需要预约。当下属反应一些敏感问题,比如说项目风险太大,老赵就会说一些高屋建瓴的话,下属不知道怎么接。双方的沟通逐渐不在一个频道上。
换另一个角度思考去看,赵笠钧也许是希望用更多的组织变革升级、以及相应的信任、授权和创新机制,带来自身精力的解脱,来谋求他个人能有余力帮助博天去获取更大的资源,找到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回头看,这些反而带来了原有团队的疏离。
无论是2014年前后加大巨量营销费用投入,异地扩展,人才引进,之后进入TO G和PPP以及TO C领域,资本市场连连并购,以及上述的引入跨国企业高管和国际化管理模式等等,这些创新变革或者冒险背后,都是赵笠钧希望找到博天增长到百亿千亿之道的雄心使然。在历史大周期的起伏下,前期的决策搭着时代的春风获得了成功,而后几年的却带来了危机和风险。
2019年之后,财务问题、项目运营、各种抱怨,汇总起来就是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很多人觉得这个企业会出大问题。但2019年,博天还是搬进了中粮广场,沙漠挑战赛也照常举行。
看到博天走到这一步,那些曾在博天奋斗的人,那些曾经几千万身家如今又失去的人,除了抱怨之外,其实更多的是心疼,心疼自己参与创造的企业、心疼老赵。
08 结语
虽然篇幅不短了,但以博天和赵笠钧的博大复杂,还没法说周全。
公允地说,在文一波、赵笠钧等企业家起来之前,整个国内环保行业还是一个杂乱无序的小作坊阶段。这批人把企业做大了,把整个行业带壮大了,也影响了一些国家政策决策。
这批人敢于接受挑战,或者是去寻找挑战,他们不甘心明天活的和今天一个样。在普通人看来,一个农村孩子来到北京,又到科研院所、国家机构,这已经很不错了。但他们依然要去改变。如果没有这种改变之心,很容易走几步就停下来了。
他们那个年代有一句话,叫“船到码头车到站”,意思只要考上大学,学习这个事就结束了,因为一考上大学就有铁饭碗之类。有些人上了大学就不学习了,还有一部分人,大学毕业就不学习了。
但这批企业家不是这样,他们持续学习、持续前进,赵笠钧可能是这个行业最早进入中欧商学院学习的企业家,他的许多做法跟在商学院的学习分不开。他们创立企业时,起点并不高,但是不断学习,持续走了很多很多年,这才是决定性因素。
这些人敢于去冒险,很安定的工作可以不要,虽然创业成功的人可能是十里挑一,但他们愿意付出代价。不管创业是否成功,创业者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能力有很大提高,他用这些能力,已经能干很多很多事。对环保创业来说,成功也许只是一个结果,而不是目标,就像钱是一个结果,而不应该是目标。
对企业家来说,全身而退跟功成名就一样,可能也需要一些运气成分,需要一些机缘巧合。而这些偶然性,也和国家经济的大周期紧密相关。运气之外,“知止”确实也是一种极度稀缺的修为,尤其对于靠无数次拼搏和冒险成功杀出血海的企业家而言。
环保企业的成功与不成功都会有非常多的原因。但总有一些企业受人尊敬,它们的创始人算是英雄人物。在行业的蛮荒时期,创业做了一个企业,就是非常大的贡献,即使未能实现“伟大企业”这个目标。至少让后来的人知道了环境产业是怎么回事,为后面打开了局面。
不管他们做企业过程中有多少时代给予的运气和机遇,毕竟还有一点是很重要的,他们最终能成大事,建起一个几千人的公司,要有很强的管理团队的能力和平衡各种势力的能力,具体而微也包括极强的表达能力,能让人相信自己描绘的愿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很多环保创业者,早期的拓荒者,他们都曾在媒体上、在各种平台上为环保摇旗呐喊,所作所为不单单是为了自己的公司,因为那时候他们的公司业务都还很小,获得的份额有限。
编辑:赵利伟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