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价政策的变迁是供水结构变革、水价形成机制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促进供水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结果。例如,长期以来,供水企业存在着成本倒挂,导致企业面临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不得不通过开展工程安装业务进行弥补,这也带来了一些不尽规范的收费行为。“确定怎样的供水结构”“如何确定水费标准”“确定哪些水费定价要素”是水价改革的核心问题。水价管理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中,逐步形成了对以上问题的答案体系,并逐步演化为水价管理的制度体系。随着水价管理的发展,不仅确定且优化了我国供水结构,还确定了分类收费标准,同时细化了我国供水收费定价的要素。
可见,在中国特色供水事业发展的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对水价的调节作用,促使供水事业向着政府监管有力、市场灵活有效,公益性和盈利性相得益彰的方向可持续发展,始终都是水价政策的重要目标。
水价政策综合运用了激励、能力建设、权威、系统变革和象征劝诫这五类政策工具。在时间维度上,前期以能力建设工具、权威工具和系统变革工具为主;中期则主要以权威工具、象征劝诫工具和激励工具为主,同时也会较多使用能力建设工具;后期则主要使用激励工具和能力建设工具为主。在规范对象上,水价政策多作用于政府部门,其次是供水企业,最后是用水户。能力建设工具贯穿我国供水的各个阶段,这是由于行业实现长远发展的前提是重视各主体的能力建设。可见,水价政策变迁是针对不同时期,面对不同对象选择性地采用政策工具,并且将能力建设贯穿始终的特质之综合体现。
本文研究表明,我国水价政策变迁可分为三个阶段:逐步推进阶段、调整改革阶段和促进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水价政策的发展演变遵循三个逻辑:促进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价值逻辑;促进供水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逻辑;合乎不同时期与不同政策规范对象,将能力建设贯穿始终的工具逻辑。
已有研究对供水价格构成和供水价格形成机制有较多的探讨,但是对于供水价格政策的系统研究却较少,本文通过梳理我国水价政策发展演变过程,发掘政策演变逻辑,对理解、实施和进一步完善水价政策具有参考意义。对于进一步的水价改革,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坚持促进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价值逻辑。积极推行递增式“阶梯水价”,按不同的用途,分类进行合理收费,按季节性因素制定季节性水价,结合两种收费方式,健全价格机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此外,不断挖掘水价改革与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结合点。在充分考虑成本回收的基础上,建立水资源费动态调整机制,促进人们对水资源的重视;将生态成本纳入水价体系,以弥补因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跨区域调水对生态造成的损失;建立有利于再生水利用的价格政策,按照与自来水保持竞争优势的原则确定再生水价格,促进对再生水的利用。
第二,完善供水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听证制度,促进供水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完善供水价格形成机制的关键是建立充分反映供水成本、激励提升供水质量的价格形成和动态调整机制。此外,完善公开透明的价格听证制度,基于明晰合理的成本及其成本分担机制设计科学透明的调价方案。构建供水成本信息社会监督平台,社会公众能够通过社会监督平台掌握政府关于供水服务的政务执行情况以及供水行业经营成本的具体名目,提高公众对水价合理上涨的接受程度,还能促使供水企业提高自律性和形成内部激励,自觉以行业平均绩效水平来约束成本。
第三,推动相关利益主体进行持续的能力建设。不断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政府部门提高对水价调控的成本监管能力,例如,以整个行业为对象,组织建设供水服务行业运营情况基础数据库,作为水价管理部门处理调价申请平均成本识别和供水部门进行管理的平均绩效识别依据。持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供水行业自我强化内部激励机制,以行业标杆绩效水平来激励绩效和降低成本。例如,以不同地域范围内的分协会为单位,负责收集一定范围内供水服务企业的供给成本数据,通过一定的绩效评价措施对不同绩效水平的供水企业进行激励,促进行业整体绩效水平的提高。企业自身要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内部经营管理制度,加强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与考核,提高其经营能力和素质。培养社会公众正确理解和认识水价合理调整的能力,以及公众对水价的监督能力。社会公众作为供水的主要服务对象,应基于成本信息平台,充分了解供水经营信息,正确理解和认识水价的合理调整,并行使监督权力,强化对地方政府和供水企业的监督和约束。
[1] 赵一枭,尹红.我国水价政策的沿革、目标和方向[J].中国价格监管与反垄断,2020(09):61-64.
[2] Shen D.J., Wu J. State of the art review: water pricing reform in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2017.Vol. 33, No. 2
[3] STRAUSS A,CORBIN J.Basic of Qualitative Research: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 and Techniques[M]. Newbury Park:Sage,1990:58.
[4] GLASER B G,STRAUSS A L.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New York: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1967:2-6.
[5] Barney G G,Anselm L. Strauss and Elizabeth Strutzel.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J]. Nursing Research, 1968, 17(4): 364-364.
[6] 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04):58-63+73.
[7] 李思楠,盛韵颖,陈凯.中国绿色消费政策变迁历程和演进逻辑——基于多个政策文本的扎根理论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2,38(04):413-419.
[8] 熊烨.我国地方政策转移中的政策“再建构”研究——基于江苏省一个地级市河长制转移的扎根理论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9,16(03):131-144+174-175.
[9] 白丹,马耀峰,刘军胜.基于扎根理论的世界遗产旅游地游客感知评价研究-以秦始皇陵兵马俑景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30(06):198-203.
[10] 陈明明.对我国城市供水价格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3):226.
[11] 沈大军.突破水价改革困境 推进落实节水优先方针[J].中国水利. 2020,889(07):20-22.
[12] 田贵良,胡雨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价改革的历程、演变与发展[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8(11):1-5.
(四川省软科学计划项目:四川省城镇供水价格机制研究,编号2022JDR0304)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