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王凯军解读我国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管理体系

时间:2008-07-24 18:47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王彩霞

评论(

在7月21日由国家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主办,中国水网、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联合承办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研讨会”上,北京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王凯军对我国污泥处理处置环境管理体系进行了解读。以下是根据王凯军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我发言的主题是我国污泥处理处置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设。我重点介绍污泥环境管理体系政策文件的三个部分内容。环保总局委托我们做了污泥处理处置最佳可行技术导则、技术政策和技术规范,但是由于这个问题难度比较大,我们一直在研究和探讨中,现在形成了一个初稿,所以我把相关内容梗概介绍一下。最后讨论一下其它的问题。

第二个重点是污泥环境技术管理体系,所以我把环保总局在技术管理体系的一些思路跟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城市污水污泥处理处置的问题
2003年,三峡库区建设以后,17座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在建设过程中没有妥善地规划,由此引起了一系列的问题。据我所知,曾培炎总理两次批示,温家宝总理一次批示,其他的领导也做过批示,对环境保护的问题,总理级别进行批示,这是不太多见的。
2005年,合肥市王小郢污泥事件,污泥无处堆放,发出紧急报告,要求允许其停止运行污水处理。
2007年,两会期间,广州发生铬德污泥事件,黄埔区委书记怒斥“做人要厚道”环境商会也发表了相关声明。
2006年,上海石洞口污泥偷排事件,有3万吨的污泥堆置在小河岔旁边。
以上是污泥污染的事件,或者是污泥引起的公众事件,在污泥处理的大事记中也有一些正面的东西。
2000年,建设部、环保总局、科技部发布了《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明确提出来要采用厌氧和好氧、堆肥的方式处理污泥,同时规模在10万吨以上的要采用氧化沟、SBR工艺。欧美国家80%以上的污水处理厂都是建污泥消化池的,我们在技术政策的引导上稍微走了一些偏差。
2002年,颁布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提出了污泥稳定化的要求,厌氧消化、堆肥等工艺要求达到40%的降解率。这个标准缺乏检测的手段,什么叫稳定化?稳定化怎么检测?所以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实施。
2004年,清华大学、中国水网组织的首次水业高级技术沙龙上对污泥问题进行了研讨,发布了绿皮书。我想这也是比较早的,到后来一段时间污泥的研讨会就比较多了。
2004年上海石洞口污泥焚烧项目的点火,可以说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代表了我国污泥处理处置真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安全处置的实例。
以上从大的层面上介绍一下污泥的问题,可以看出污泥的问题非常严重。
 
环境技术管理体系
另外,我简单介绍一下环保总局技司最近要做的一个工作,叫做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实际上环保部门有一个非常大的转变,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
因为技术管理体系的问题比较大,刚才赵司长提到的缺乏技术政策和相关的引导,我刚才提到的城市污水处理技术政策里面提了污泥稳定化,但在消化的问题上当时比较弱,导致全国的污水处理厂跟全世界污水处理厂走的路线是截然不同的,对这个问题要引起非常大的重视。
另外,在污泥处理上缺乏规范,对技术路线选择、施工、验收等方面都缺乏指导。在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执法等方面,缺乏全过程的系统的管理。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往往对国内的严,对国外的松,国外的一些技术没有经过验证,没有经过在中国使用就进入了中国市场,在污水处理中有这种情况,云南昆明最早提出了“八国联军”,一个城市里面什么样的技术都有,最后各国的技术都进来了。下一阶段,在污泥的处理处置上,如果没有好的政策引导,同样一些好的技术或者不太适合中国国情的技术会一涌而进,这些东西都要通过技术管理体系来进行约束。
技术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以系统、科学地对各行业环境污染防治技术调查和评估为基础、以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和工程技术规范为核心、通过制定和发布各类环境技术指导性文件。为各项环境管理目标的设定以及环境管理制度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可以说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存在着比较大的缺陷。
环境技术管理的基础层是技术示范和技术指南,第二层是支撑层,包括污染防治技术指南和污染防治工程技术规范,由于环境保护部是从其它部里头剥离出来的,这几年在做大量的工作,不是像建设部、农业部那样有非常完整的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最后是指导层,指导层是技术政策,属于产业政策。所以,这些构成了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的内容,我们以前都是搞技术的,如果想真正从整体上推进污泥处理事业,应该是从管理方面综合地推进。这次提出的三个文件,如果能够作为一个整体发布,会总体推进污泥管理事业的发展。
另外,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最佳可行技术、污染防治技术规范,可以为环评提供技术支持,为环境标准制定、修订与实施提供技术支持,为实施“三同时”制度提供技术支持。
 
污泥环境管理体系政策
我简要地把最近环保部科技司推进的环境技术管理体系介绍一下。《城市污水污泥处理处置和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从内容上包括七章六十七款,在总则、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污泥处理处置的设计、建设、运行管理、污泥转运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第一、提出了遵循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和最终安全处置的原则。第二、对污泥进行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第三、体现节能减排的思想,制定污泥干化焚烧利用优先序,采用余热、限制一次能源。第四、污泥处理和处置问题,与污水处理工艺密切相关,考虑全过程减量和控制。第五、污泥农用同土地利用中分离,鼓励以土地利用为主,限制性农用。这也是比较谨慎的态度,因为农民在这里是一个弱势群体,所以我们在相关的文件里规定,污泥农用的责任方是在污水处理厂。
石洞口污泥焚烧项目虽然是我国第一个垃圾焚烧厂,但是在2006年发生了偷排事件,相当于三百天的污泥焚烧是没有解决的,也就是说上头是存在一定问题的。我们应该从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理统筹安排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因为采用的是污泥炭烧工艺,当时设计的是处理含水率70%的污泥200多吨,而实际上产生的是含水率为83%的污泥370吨。根据它提供的污泥量算出来污泥停留时间只有16天,污泥没有稳定,处于新陈代谢期的旺盛期,脱水的性能非常差。也就是说污水处理的工艺上决定了它的技术,使得后面产生了污泥处理的问题。这验证了一个观点,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理应该统筹考虑。
从污泥处理处置的规范来讲,大家可以看,从产生、计量恶臭的处理,干化、焚烧等等都进行了考虑。
它的考虑原则是:
第一、这些原则是跟刚才的技术原则是一脉相承的,但是这里强调两点,在技术规范上来讲没有选择性,现有的任何一个无污泥处理处置的技术都有限制。
第二、作为环保部发布的技术规范,它更关注的是环境相关的问题和与环境相关的技术问题。
 
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管理体系的几个重要问题
第一、建立污泥产量的计量制度。这次全国环保污染源普查,污泥普查小组提出,污泥的计算统一按80%含水率折算,没有计量装置的按车吨位计量,这两个措施的误差应该在50%以上。为什么呢?污泥脱水如果是75%的排水率和85%的脱水率,干污泥的量最大偏差应该是在40%,如果按体积来算75%到85%的污泥的差别差60%。另外,一车是装8吨,还是装6吨,一天拉出去的是10车还是12车,按照不同的计算方法,污泥的差别会在50%以上。所以在技术规范里,在预处理、好氧处理、厌氧消化、污泥脱水工序中的计量公式。因为污泥产量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所有污水处理厂都是采用污泥零的控制,所以污水处理厂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第二、最佳可行技术。我把国外和国内的最佳可行技术简单说一下。我们对最佳可行技术的定义,第一是得到采用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另外,对国家一些特定的问题和一些新的环境要求,至少要通过中试以上的示范工程验证,国际上成熟的经验建议纳入国家的示范体系。同时,根据我国的特点,在最佳可行技术上考虑了最佳环境管理的措施,中国的最佳可行技术跟国外的不太一样,国外的是最佳技术加可行叫最佳可行技术,我们国内是最佳技术加最佳可行管理。
环保部的技术管理文件中提出了四条污泥处理的最佳可行技术:第一条是污泥消化最佳可行技术,第二是污泥堆肥最佳可行技术,第三是污泥土地利用最佳可行技术,第四是污泥干化焚烧最佳可行技术。技术很多,但是最佳可行技术作为推荐来讲,我们通过筛选以后和最佳管理的情况,提出了这四条。
为什么要提出最佳可行技术?广州污水处理厂严重干扰了居民生活,投诉183宗。从这个事件本身来说,堆肥的技术并没有问题,而是在于选址,在污水处理厂操作上和相关的环境影响上,我们缺乏监管。这说明不光技术上要进行规范,同时要通过最佳可行技术,对它对环境综合的影响进行规范。

编辑:王彩霞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