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9年开始,生态环境部相继开展了渤海、长江、黄河等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摸索形成了排查、监测、溯源、整治的工作模式。截至2024年底,各地累计排查出入河排污口33万余个、入海排污口5.7万个,七大流域和重点海湾排污口整治完成率分别达到90%和84%,推动解决了一批污水直排、乱排问题。
正如这位记者所说的,近期有自媒体曝光了多起违法排污行为,反映出部分地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也反映出部分企业铤而走险,通过未审批的排污口或雨洪排口违法排污的问题。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将问题线索推送给地方现场核查整改,督促地方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和整治提升,特别是加快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落实排污口巡查和监测的责任。同时,应用信息化技术,进一步提升排污口数智化管理水平,做到“一口一码”,实现“可联网、可查询、可追溯”。并充分运用卫星遥感、自动监控等技术手段,强化问题发现与溯源执法,严厉打击企业违法排污行为。
最后,我想说,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欢迎大家积极参与监督,举报违法线索,和我们一道,共同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生态环境部卫星遥感监测能力显著提升(答问十)
界面新闻记者:目前生态环境部作为牵头用户的在轨卫星已有7颗,遥感监测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请问遥感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接下来有什么工作考虑,谢谢。
蒋火华:谢谢您的提问。
卫星遥感监测是现代化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天眼”。在整个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中,卫星遥感手段是极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特别是在大尺度、远距离、非接触的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具有独特显著优势。近年来特别是“十四五”以来,我部卫星遥感监测能力显著提升,目前已拥有环境和大气两个系列共7颗在轨卫星,初步构建起多星联动的短周期、高覆盖、高分辨率的生态环境卫星遥感监测体系。以卫星、无人机等为代表的遥感手段,已经并将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一,遥感是强化生态保护修复监管的“第一技术手段”。卫星遥感监测是发现生态破坏问题的“主渠道”,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技术支撑。近年来,我们利用卫星遥感完成了多轮次的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遥感监测,主动发现了各类违规开发活动,为生态监管提供了宝贵问题线索。我们还通过卫星遥感发现,自2000年以来我国“绿线”已向西移动约300公里,这与我国生态保护修复取得的巨大成就是高度契合的。
第二,遥感是支撑污染防治攻坚的有力协同手段。在监测支撑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方面,遥感监测与地面监测形成了很好的互补协同。比如,在长江、黄河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中,为将入河排污口“查清楚”“数明白”,不少地方采用了三级排查模式。其中第一级排查,就是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按照“全覆盖”的要求开展技术排查,分析辨别疑似入河排污口,后续再组织人员对疑似排污口进行现场排查。再比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要制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行动计划。我们也在积极研究卫星等遥感手段在固体废物治理领域的技术应用,确保生态环保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遥感手段就及时跟进服务到哪里。
第三,遥感是服务“双碳”战略的高效监测手段。我们利用大气环境监测卫星、高光谱观测卫星和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等3颗国产环境监测卫星,加快探索“双碳”监测的中国方法和中国产品。目前,已开展温室气体年度遥感监测,能够及时、准确发现国内外重点区域甲烷异常排放点位。
遥感应用潜力无限。当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在卫星遥感监测方面还有很多短板弱项,距离高时间、高空间、高浓度分辨率的目标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下一步,我们将全面提升卫星遥感监测能力,进一步发挥好遥感技术的独特优势,积极探索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联动应用,让卫星遥感的“天眼”越来越清晰,视野越来越宏大,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更大遥感贡献。
谢谢!
编辑:李丹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