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国务院国常会审议通过《加快加力清理拖欠企业账款行动方案》。会议强调,要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压实责任,健全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源头治理和失信惩戒,确保清欠工作取得实实在在成效,坚决遏制新增拖欠。再次突显了国家对相关问题的高度重视。
近日,本网站转发了,“巴安水务”微信公众号发布的《贵州省六盘水水投仗势欺人,确认的款项,却当庭不承认!》一文,称公司于2024年9月收到六盘水水投复函,确认近2.5亿利息欠款。但近日法院开庭时,六盘水水投法务却当庭否认这笔欠款。该事件引起了网友的热议,留言就有百余条。
近日,“巴安水务”微信公众号发布《贵州省六盘水水投仗势欺人,确认的款项,却当庭不承认!》文章,称公司于2024年9月收到六盘水水投复函,确认近2.5亿利息欠款。但近日法院开庭时,六盘水水投法务却当庭否认这笔欠款。
中国水网对此进行了转发报道,文章一经发出,随即引起广泛热议,仅留言就有百余条,众多网友纷纷通过留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部分留言截图
有网友谴责六盘水水投背信毁约、言而无信,缺乏契约精神。有人怀疑法院存在偏袒,认为法院应该公正公平判决,为人民服务,给民企一个公道,而不是让法律条文解释权被不合理利用。有人则指出六盘水营商环境堪忧,存在地方保护主义,与中央化债政策相背。
这些热烈讨论的背后,正是市场重点关切的问题及目前多数企业所面临的困局。而无论是民营企业的发展还是企业应收账款难题,也都是国家层面高度关注和重视的话题。
接下来,让我们先回顾下巴安水务与六盘水水投的拉锯式催债事件:
01巴安水务与六盘水水投拉锯式催债
巴安水务与六盘水水投的拉锯战其实很早就已上演。自2014年底,双方合作至今已近10余年,这期间巴安水务的“讨薪”之路就长达7年多。
六盘水市水城河综合治理二期工程是巴安水务承建的重大生态环保项目,旨在改善六盘水市的水环境,提高城市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该工程总投资约16.7亿元,治理河道长度达20公里。
巴安水务在2014年12月28日签订了六盘水市水城河综合治理二期工程项目《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并于2017年完工交付使用。
但由于六盘水水投集团自2021年7月以来,未向巴安水务支付一分钱,致使巴安水务及其股东,遭受巨大现金问题,近5亿元无法收回,除此之外,尚有3亿多因六盘水水投集团未为公司确权,为此,巴安水务向法院提起了诉讼。
据巴安水务透露,六盘水市在2020年将巴安水务建成的六盘水水城河治理项目及六盘水小屯污水厂(10万吨/天)以水城河运营维护PPP项目采用TOT方式运营,出让特许经营权30年,获取18亿元资金。政府的有关报道称该项目的实施可以盘活存量债务18亿元,推动六盘水市经济社会持续高质量发展。巴安水务也曾发布《六盘水水投公司的18亿为什么挪作他用,逃避支付巴安工程款?》一文,讨要说法。
今年3月,“巴安水务”微信公众号再发布《贵州省六盘水水投仗势欺人,确认的款项,却当庭不承认!》文章。
文章显示,2024年9月25日巴安水务收到六盘水市水利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关于六盘水市水城河综合治理二期工程催款函的复函 ”,其中载明六盘水市水投公司已将未付46690万元费用报送登记到省金控平台。其中近2.5亿元为双方确认的利息,此债务仅截止到 2022年9月30号。
2024年4月2日,在六盘水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2024〕黔02民初39号民事案。由于原审对工程完工时间、违约金起算节点、复利计算依据等关键事实的认定存在疏漏或矛盾等原因,于2024年12月27日由贵州省高院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六盘水市中级人民法院重审。
2025年3月12日,巴安水务相关律师和高级管理人员参加了六盘水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开庭活动,六盘水投资公司的法务人员当场不承认该公司由党委会上会决定的“关于六盘水市水城河综合治理二期工程催款函的复函”中关于单利近2.5亿的欠债。为此,巴安水务认为六盘水水投仗势欺人,呼吁法庭给公司一个公正的判决。
02国家加大力度解决民营企业的“收款之痛”
从网友对上述事件的评论中,可清晰洞察出大家重点关注的三大问题:一是民营企业广泛面临的应收账款难题,资金回笼困难制约发展;二是企业热切期盼国家给予民营经济更多重视,为其成长注入强大动力;三是地方政府营商环境亟待优化完善,从而营造更为优质的市场经营氛围 。
而这三大热点问题,恰是国家当下全力推动解决的重要工作,彰显了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与地方经济健康运行的深切关注。
国家出招破局,助力地方减负与账款回收
巴安水务与六盘水水投的这一纠纷并非孤例,事实上,在众多项目合作中,类似的应收账款拖欠拉锯战屡见不鲜。
深溪咨询数据显示,从2024年中报来看,环保行业上市公司的应收款高达3496亿元,同比大增15%,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了114%。可见,应收账款之困成为悬在环保企业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E20环境平台执行合伙人、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就曾指出,如果不解决地方政府的税源问题和收入问题,就很难从根本上缓解环保企业的应收账款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推动问题的改善。
2024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的意见》,对推进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作出系统部署。
同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提请审议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提出了“6+4+2”的12万亿化债方针,加快化解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
2025年2月,中央时隔6年3个月再度专门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总书记出席座谈会,并重点强调“要着力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
2025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加力推进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工作,强化源头治理和失信惩戒,落实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长效机制。
就在最近,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第802号国务院令,公布修订后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自2025年6月1日起施行。新条例聚焦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面临的堵点难点问题,加大预防和治理拖欠力度。
3月28日,国务院国常会审议通过《加快加力清理拖欠企业账款行动方案》。会议强调,要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压实责任,健全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源头治理和失信惩戒,确保清欠工作取得实实在在成效,坚决遏制新增拖欠。
在政策加持下,拖欠企业账款问题也在加力解决。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通过各种渠道已收集民营企业反映的问题诉求2266项,办结1097项,接下来,将与有关方面一道继续下大力气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
国家力挺民营经济:态度十分明确,政策一以贯之
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的方针政策也是一以贯之的,十分明确的。
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列为2025年重点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近期表示,目前民营经济促进法已提请全国人大审议,将做好出台实施的相关准备。
上文提到的民营企业座谈会同样也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指出了方向。总书记强调,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要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坚决破除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种障碍,着力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强化执法监督,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落实各项纾困政策,进一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等。
可以看到,国家在解决地方欠款问题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上的态度十分明确,未来也会加大重视力度。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实,避免执行走偏
近年来,国家对民营企业发展、应收账款问题以及地方政府债务化解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旨在为民营企业纾困解难、优化营商环境,同时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然而,在政策的具体落实过程中,如何准确把握国家顶层设计的意图,避免执行走偏,确保政策真正落地见效,成为当前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政策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实,往往面临诸多挑战。
一些地方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理解偏差、落实不到位甚至“一刀切”的现象。例如,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方面,部分地方未能充分结合本地实际,政策举措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在化解应收账款问题上,一些地方对政策的执行力度不足,导致企业账款拖欠问题依然突出;在地方政府债务化解过程中,个别地区存在过度依赖短期手段、忽视长效机制建设的倾向,甚至出现隐性债务新增的风险。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政策效果的发挥,也可能对企业的经营环境和地方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要真正让政策落实到位,关键在于地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深刻理解国家政策的初衷,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总之,国家政策的出台为民营企业发展、应收账款化解和地方债务风险防控提供了重要指引,但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实。只有地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真正理解并贯彻国家顶层设计的意图,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才能为企业营造更加优质的营商环境,推动地方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03写在最后
巴安水务与六盘水水投的纠纷宛如一面镜子,映射出民营企业在发展进程中遭遇的应收账款难题以及营商环境的复杂现状。
国家虽已高瞻远瞩地出台一系列政策,力求破局地方减负与账款回收困局,力挺民营经济发展,从系统部署解决拖欠账款,到加快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再到将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提上日程,桩桩件件皆彰显出坚定决心。
然而,政策的落地之路布满荆棘,执行走偏的隐患不容忽视。我们期待在国家强有力的推动下,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将政策精准落实,让民营企业摆脱收款之痛,让地方营商环境迎来澄澈蓝天,真正实现民营经济与地方经济携手共进、蓬勃发展的美好愿景,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编辑:李丹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