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开展环保技术集成示范,促进区域流域环境质量改善
1.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调控应用示范
结合国家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针对区域人口高度集聚、经济过度开发、环境承载力有限的实际以及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退化等环境问题,以水质目标管理为牵引,重点突破与集成一批针对城市水资源高效利用、污水超净排放、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水体治理、河道水环境质量提升、区域水生态修复、
饮用水安全保障等的重大关键技术,强化城市水环境承载力评估的技术集成,建立城市水环境承载力监测评价体系,加强城市水环境管理,在流域尺度综合调控示范,大幅降低污染负荷,针对京津冀水环境特点提出系统的治理和管理技术体系,创新京津冀跨区域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一体化管理制度和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改善和提升流域水生态服务功能。
根据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的科技需求,创新并实施太湖流域水环境管理制度,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湖泊环境保护模式,提升流域水环境管理水平。以流域内城市为重点,创新工业污染、城市污染、城市水环境和饮用水综合调控技术,进一步提升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水平。构建水源涵养、入湖河流与湖荡湿地、湖滨带、湖体生境改善的整装成套的太湖水污染治理技术。完善大型浅水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与治理技术体系,支撑太湖流域水质改善工程实施与饮用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建设。
2.重点区域大气复合污染联防联控技术集成与示范
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大气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性,综合考虑细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臭氧等多种类型污染物,建立支撑空气质量精细化管理的大气污染源谱及细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清单,摸清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特征及演变趋势,构建区域空气质量监测和重污染预报预警体系,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调机制,促进重点地区空气质量得到较大改善。
3.京津冀多介质环境污染协同治理示范
针对推进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的区域多介质复合污染问题,面向2022 年北京冬奥会环境质量保障需求,系统研究区域尺度环境质量改善和风险控制原理与机制,研究通过环境质量约束倒逼区域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调控体系。突破重化工行业污染源头控制与低耗排放技术、工—农—城多产业废物资源化与能源化利用技术、污染场地/土壤与地下水联合修复技术等区域多介质环境污染协同治理技术瓶颈,开展综合示范,提出区域环境问题整体技术解决方案。
4.长江经济带环境保护技术集成与示范
围绕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改善与修复问题,开展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建立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的沿江城镇建设和产业布局的空间优化技术体系,促进长江岸线有序开发。开展天地一体化的多尺度环境监测,构建以重要环境功能区和重大建设工程为核心的环境监测、评估和预警技术体系。以长江源头水源涵养,中游水质改善、水量调控和岸线修复,河口海岸生态保护和灾害预防为重点,建立长江经济带流域水环境和水生态调控技术体系。
(五)开展创新平台建设,提升环保科技创新能力
1.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能力建设
以服务国家环境保护决策和监督管理为宗旨,建设一批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的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开展环境保护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培育优秀科研团队,提升环境基础科研能力。主要建设方向:
水污染防治领域:城市非点源污染模拟与控制、城市水环境可持续发展与保护、农村面源污染模拟与控制、水生态环境安全与恢复等方向。
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大气污染过程与综合防治、空气污染预报预警、光化学过程与控制、大气复合污染的生态风险等方向。
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领域:污染场地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等方向。
生态保护和建设领域:生态资产核算与管理、区域生态系统监测评估与风险管理等方向。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化学品管理领域:固体废物资源化和污染控制、危险废物全过程控制、化学品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与防控等方向。
环境监测技术领域:环境应急监测与风险预警等方向。
环境基准与健康领域:空气、水质、土壤健康基准,环境污染暴露评价,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影响及风险评估等方向。
核与辐射安全领域:核电厂热工水力及严重事故、核设施环境安全、核应急与技术、核与辐射健康防护等方向。
其他领域:城市噪声、振动、光污染控制等方向。
2.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建设
结合国家未来一个时期内污染控制的工作重点,突破长期制约我国环保工作和环保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建设完善一批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开展污染控制技术开发、示范、工程化应用和推广。主要建设方向:
水污染防治领域:膜生物反应器与污水资源化、特种膜、石油化工和煤化工废水处理与资源化、村镇生活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等方向。
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燃煤工业锅炉节能与污染控制、电力工业烟尘治理、工业炉窑烟气脱硝、石油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等方向。
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领域:城市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工业污染场地及地下水修复等方向。
生态保护和建设领域:创面生态修复等方向。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化学品管理领域:垃圾焚烧处理与资源化、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乡镇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工业副产石膏资源化利用、汞污染防治等方向。
环境监测技术领域:监测仪器、物联网技术研究应用等方向。
行业综合污染防治:铅酸蓄电池生产和回收再生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方向。
其他类:技术管理与评估等方向 。
3.国家环境保护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
立足于阐明重大环境问题的成因、机理和机制,以长期观测、试验研究为核心任务,建设一批环境保护科学观测研究站,逐步形成适应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和综合决策需要的科学观测研究网络。主要建设方向:
水环境领域:湖泊环境(太湖、滇池、巢湖等)、重点河流、河口环境(珠江口、长江口、渤海)、典型小流域环境、国家重大涉水工程(如水电开发、南水北调工程)等方向。
大气环境领域:区域大气环境,敏感生态系统酸沉降综合影响,东北、华南、西南和西北边境地区以及华北和华东沿海地区大气环境质量,大气污染物长距离跨界输送等方向。
土壤与地下水领域:典型污染场地、典型污染农用地等方向。
生态保护和建设领域: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快速城镇化地区、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区、生态保护红线区等方向。
区域与全球环境问题领域:东部林带、西北部草地、东部农用地、青藏高原等区域全球变化的生态环境影响方向。
4.科研数据共享平台建设
针对环境科研数据缺乏共享和数据资源挖掘能力不足,难以适应环境管理需要问题,研究建立生态环境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开展数据资源统一管理与共享平台建设。建立数据汇交、共享、质控管理机制,推动部门、地方之间环境科研项目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
针对核与辐射安全,研究建立核设施设备可靠性数据、辐射监测数据体系和共享平台。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