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全文实录|生态环境部召开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时间:2024-05-29 11:15

来源:生态环境部官方微博

评论(

同时,我们还将借鉴“秦岭机制”经验,在黄河流域、长江经济带的重点区域,例如晋陕大峡谷、洞庭湖鄱阳湖、赤水河流域、黑河流域等区域,逐步探索建立生态保护协同机制,推动区域生态整体性保护。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我们注意到,截至目前,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涌现了一批优秀案例,能否介绍一下这些案例背后的经验?围绕各地开展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行为,生态环境部将提供哪些支持举措?谢谢。

张玉军:感谢您的提问。

近年来,我们及时地总结各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开展了系列宣传推广工作。就在今年的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前,我部组织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实践成果的遴选工作,收集到19个具有先进性、创新性的优秀案例。

在这些案例中,从物种保护来看,通过采取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体系,强化监督监管,压实各方责任,加强科学研究,鼓励公众参与等方面的措施,来实现生物资源有效保护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比如,海南特有的长臂猿种群数量从40年前的仅存两群不足10只,增长到2022年底的六群37只。辽河口的丹顶鹤越冬种群由2014年的5只增加到2023年的114只,是历史最高记录。同样是在辽河口,黑嘴鸥的繁殖种群由1992年的1200只,增加到2023年的11357只,成为濒危物种保护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在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方面,加强遗传资源保种选育,规范所在环境与生产种植管理,因地制宜挖掘生态潜能等系列措施,可有力推进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比如,贵州镇宁县积极探索蜂糖李的种植规律,协同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的保护与利用。目前,镇宁县蜂糖李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22万亩,产值约30亿元,带动1.5万户6.2万人实现户均纯收入增加6.7万元。

还有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14团,通过“以渔抑碱”“以渔改水”的方式养殖罗非鱼、石斑鱼等等,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在智慧化监测监管方面,建立数字监管系统,合理设置监测网络与监测样方,研发物种自动识别系统等系列措施,可大幅提升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和监测评估的水平。比如,在浙江丽水市,建立了生物多样性数字监管系统,自动生成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数和监测报告。在江苏,建成了全国首个高速公路生物多样性鸟类观测站,4个月累计观测到鸟类约68万只·次,内蒙古率先构建覆盖全区所有生态系统的“一站多点”式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体系。新技术对于生态监测技术水平的提升有着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实现了由传统人为观测向技术捕捉的转变,可以自动识别动物的数量、种类,对改进我们的工作有非常大的帮助。

这些案例正在我部政务新媒体陆续发布当中,也请各位媒体朋友帮助关注转发。

下一步,我部将联合相关部门完善生物多样性科普、宣传和教育的形式,拓展公众参与的方式和渠道,继续指导各地凝炼总结优秀案例,探索生物多样性优势向产业优势高质量转化的路径和模式,同时也将利用好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等重要时间节点进行宣传,讲好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故事。

裴晓菲:下面进入热点问答环节。

封面新闻记者:第三轮第二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已于近日启动,我们发现这一批督察对象都位于长江流域,这是出于一种怎样的考虑?此次督察有哪些创新?目前进展如何?

裴晓菲:谢谢您的提问。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关系国家发展全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先后4次主持召开长江经济带发展专题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多次赴沿江省(市)考察调研,明确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特别是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根本上依赖于长江流域高质量的生态环境,要求在高水平保护上下更大功夫。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8年多来,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取得重大成就,“一江碧水向东流”美景重现。2023年,长江流域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95.6%,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干流水质连续4年全线保持Ⅱ类。目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处于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取得的成效还不稳固,客观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继续努力加以解决。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我们在第三轮第二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中统筹开展流域督察和省域督察,将其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重要举措,作为促进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的有力支撑,作为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的生动实践,作为坚持系统观念深入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重大创新,通过督察,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督察中,我们既关注长江经济带流域性整体性问题,如政策衔接、区域协调、机制建设,也关注一些共性问题,如环境基础设施短板、生态破坏、农业面源污染、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尤其是建筑垃圾违规处置、“三磷”(即磷矿、磷化工企业、磷石膏库)污染等,同时考虑各省市经济社会发展、自然资源禀赋、生态安全定位等省域差异,找准各省市突出问题。从督察理念上看,更加注重流域省域协同治理;从方式方法上看,更加注重从宏观中观层面发现问题;从重点领域上看,更加注重推进解决全流域系统性普遍性问题。

目前,7个督察组已全面进入下沉阶段,各督察组积极受理转办群众信访举报,深入一线、深入现场,查实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已公开曝光两批典型案例,有力夯实了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广大媒体朋友一如既往关心支持督察工作,多篇督察相关报道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反响,在此向大家表示感谢,后续我们将继续做好信息公开,也欢迎各位媒体朋友继续关注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日生态环境部、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联合召开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工作座谈会,研究部署有关工作,请问生态环境部在推进绿色金融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进展?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