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全文实录|生态环境部召开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时间:2024-05-29 11:15

来源:生态环境部官方微博

评论(

裴晓菲:谢谢您的提问。

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保护修复、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绿色金融产品种类很多,包括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碳金融产品等。

生态环境部会同金融管理部门,着力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支撑服务美丽中国建设。

一是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标准。会同有关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支持地方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联合有关部门开展绿色金融标准研究和制修订工作,印发《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等。实施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和环保信用评价,强化企业环保责任,助力公众监督企业环境行为。

二是稳步推进环境权益交易。建设运行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截至今年4月底,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额262.03亿元,累计成交量4.57亿吨。在28个省份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累计成交额超过300亿元。

三是初步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建成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储备库,截至今年3月底,指导330个项目入库并向金融机构推送,获得金融机构授信金额约2100亿元,发放贷款约640亿元。配合人民银行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在23个地方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截至2023年底,授信总额4553.84亿元。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加强与金融部门合作,推动健全环境要素市场和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加快完善有利于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制度,研究建立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项目联合推介机制,助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新华社记者:碳足迹是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个热词,碳足迹的有效管理可以助推“双碳”目标实现,请问生态环境部在碳足迹管理方面有哪些考虑和安排?

裴晓菲:谢谢您的提问。

碳足迹通常是指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的特定对象温室气体排放量和清除量之和,特定对象包括产品、个人、家庭、机构或企业,石油、煤炭等含碳资源消耗越多,二氧化碳排放量越大,碳足迹就越大,反之,碳足迹就小。产品碳足迹是碳足迹中应用最广的概念,是指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从原材料的生产、运输、分销、使用到废弃等流程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总和,是衡量生产企业和产品绿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标。例如,塑料袋的生产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资源,使用塑料袋会增加碳足迹;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太阳能进行加热,不需要使用传统能源,能够减少碳排放,使用太阳能热水器能够减少碳足迹。

为加强碳足迹的管理,生态环境部编制了《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拟于近期会同其他部委联合印发,从产品碳足迹着手,完善国内规则、促进国际衔接,建立统一规范的碳足迹管理体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和安排:

一是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从标准、因子、制度规则等基础性工作着手,推动发布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标准和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建立完善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以及标识认证、分级管理、信息披露等制度。

二是构建多方参与的工作格局。强化政策协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丰富拓展推广产品碳足迹应用场景,鼓励地方试点和政策创新,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先行先试,形成推广产品碳足迹合力和共建、共担、共享工作格局。

三是推动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互信。跟踪研判国际涉碳贸易政策和产品碳足迹相关规则发展趋势,推动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对接,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产品碳足迹规则交流互认,积极参与国际标准规则制定,加强碳足迹工作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是提升产品碳足迹能力建设水平。加强产品碳足迹核算能力建设,规范专业服务,培育专业化人才队伍和机构,强化数据质量、数据安全管理以及知识产权保护。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加快研究发布电力、煤炭、燃油等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和碳足迹因子,为下游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工作提供坚实基础,“全方位”“全链条”“全过程”推动碳足迹工作落细、落实、落地。

海报新闻记者:去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对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工作作出系统部署,请问目前这项工作取得了哪些进展?下一步还有哪些安排?

裴晓菲:谢谢您的提问。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印发以来,生态环境部全力推动各项任务落实。一是会同44个部门研究提出细化落实举措,形成任务清单、政策措施清单、责任分工清单。目前正在会同相关部门研究推进分领域行动体系,形成以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为总抓手,以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海湾行动以及科技、绿色金融为支撑的“1+N”实施体系。二是研究制订美丽中国建设成效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深化生态环境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责任落实。三是凝练重大科技需求,加强科研与高端智库建设,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各地的参与、支持和行动。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在结合实际研究制订美丽中国建设地方实践相关配套文件。其中,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上海、山东、重庆、甘肃、宁夏等10个省份已印发实施,3个省份已由地方党委、政府审议通过。各地积极开展美丽中国生动实践,如浙江省开展“美丽浙江十大样板地”活动;福建省提出打造“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园区”的五美体系,美丽中国“厦门实践”经验获全国推广。

下一步,我们将与各部门积极配合,指导地方从实际出发,强化《意见》的落实和示范行动,也希望社会各界行动起来,共同推动把美丽中国建设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美好现实。

裴晓菲:感谢张玉军司长,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再见!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