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北控水务:像DeepSeek开源一样,构建一个更大的市场需求

时间:2025-04-27 09:56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陈伟浩整理

评论(

北控水务通过整合科技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业务、传统优势与创新型业务,加速“客户需求→技术→产品→产业链→产业生态”全周期发展,而北水未来科技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于立国表示,北水未来科技脱胎于北控水务的产教院,成立之初也饱受争议。一些人认为不该将专注于科研的科学家和博士推向商业领域,因为在全球范围内都没有先例。但北控水务认为,在研究院的体制下,科研人员往往习惯于任务制的工作模式,完成一项任务便算交差,领取工资和奖金。但公司的运营则截然不同,他们必须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研究课题,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进而实现销售,完成整个商业循环,才能拿到对应的报酬。

随着这一理念的深入,北控水务科技产品的研发思路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博士们不再仅仅局限于实验室的科研工作,同时也在思考产品的市场定位、营销策略以及组织结构设计,甚至关注到总经理和董事长的人选问题。于立国认为,只有在这样的意识驱动下,北控水务才能有针对性地研发出符合行业和社会需求的产品,转型也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当然在科技创新下,最大的问题是人才问题。北控水务通过院校+企业、课堂+实践、工作+教育、科学家+创业者等,在高校端进行深度合作,为科技转型培养标准人才。北控水务主动牵头成立了全国生态环保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行业唯一的产教融合平台,成立一年来,吸引了包括高等院校、行业组织、科研机构及企业在内的700多家成员单位加入,目标是超过一千家。

于立国强调,北控水务的创新策略不仅限于内部资源的挖掘,更广泛地向外部寻求合作,特别是在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举办生态环保创新创业大赛,搭建产业、资本、市场资源对接平台,汇聚行业顶级专家、知名学者、资深投资人,共同识别创新技术,匹配各方发展需求,加速成果放大,构建创新发展模式。

北控水务在科技转型过程中构建了业务协同、科创孵化、教育资源、资本融投、数智升级一系列的资源保障。其中,一旦被北控和首创联合成立的北创绿色基金选中,就有机会参加由双方最高层以及基金投资公司一起出席的闭门会议。

分配机制

此外,于立国认为华为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它妥善解决了分配问题。

北控水务在科技公司的激励机制中,除了传统的KPI模式外,还创新了利益分成的机制(12%比例分成),而且它并非基于利润进行分配,而是直接源自团队、项目及技术成功产品化后所赚取的收入部分,参与者无需投入资金获取股权,即可享受这一分成。这一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员工与合作伙伴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真正实现了从传统的“打工人”模式转变为“事业合伙人”模式,让个人与企业共同成长。

随后,于立国又分享了几个成功的案例:

1、北控水务模式的复制

过去在北控水务内部孵化出了两个比较大的上市公司,一个是山高新能源集团(原北控清洁能源集团);另一个是北控城市资源集团。前者专注于光伏风电领域,被山东国资斥巨资收购;后者则致力于城市服务领域,去年增量在全行业中排名第一。

2、北控石犀科技-核心技术+商业模式+创业团队

北控石犀科技

过去几年,该公司以50%到100%的速度快速增长,并已完成股份制改造。目前,公司正在按计划推进多个系列的行业产品,主要是一些装配化产品。

3、鲲鹏智采-从“服务企业”到“服务行业”的供应链协同发展新模式

鲲鹏智采

于立国表示,目前这种集采模式,包括延伸到产业链重构过程中,已经给北控水务在不同品类上节约了10%到40%的成本。

03“重轻”结合 开放式创新开启增量新时代

在转型中,北控水务深刻认识到,创新绝非是闭门造车,其内部环境必须是生态且开放的。为此,北控水务构建了一个“铁三角”的模式,实质上它涵盖了四类核心资源:科创、教育、投融、数据&市场。

“铁三角”模式

于立国表示,这四类资源的主体在各自领域内均难以单独实现重大突破或变革,必须相互深度绑定和合作,只有内部实现开放化,确保所有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与利用,才能实现共同发展,而这种紧密合作的关系就是“铁三角”。在此过程中,有人担心科技公司未来不会兑现12%的分配承诺。于立国表示,科技公司有两个“不能”:一是不能对外投资赚钱;二是不能独自作为市场化主体卖东西盈利。那么,科技公司靠什么赚钱呢?答案是通过专业公司,技术只能通过技术入股或者分成的形式,借助专业公司卖出产品后获得收益。他为大家算了一笔账:科研人员或团队赚1块钱,专业公司就能赚到15到20元。如果这个专业公司上市了,那么在资本市场上,这个收益就能被放大到150到200倍。如果以亿为单位来计算,公司仅需付出1亿元销售收入的一些奖金,就有可能会因此赚到数百亿的巨额财富。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