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调整乡镇行政区划。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格程序、逐级报批的原则,充分考虑区域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文化状况及人口密度、交通时空半径等因素,以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行政管理、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提高城镇化水平,有利于资源要素集约、科学利用,有利于减轻财政负担、维护社会稳定为前提,采取合适方式,适时、适度、适当、依法调整优化乡镇行政区划。
第二节 优化乡村发展布局
坚持人口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均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合理有序构造优势明显、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功能齐备、居住适宜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价值突出的生态空间。
统筹利用生产空间。立足特色资源优势、环境承载能力、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等,科学划分乡村经济发展片区,保护农业生产空间。推进以五大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的农业发展布局,把农产品主产区作为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区域,加快形成以盆地中部平原浅丘区、川南低中山区、盆地东部丘陵低山区、盆地西缘山区和安宁河流域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发展格局。明确 “四区四基地”优先发展区域,统筹推进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等各类园区建设,将乡村生产活动融入区域性产业链和生产网络之中。
合理布局生活空间。尊重乡村自然环境、生态规律及农业生产生活习惯的传统依存关系,坚持 “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建设模式,优化居民点规模和集聚形态。
以提升生产服务功能、生活品质为重点,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空间,明确用地规模和管控要求,引导生活空间尺度适宜、布局协调、功能齐全。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建筑风貌,注重融入时代元素,适应现代生活需要,强化空间发展的人性化、多样化,创新住宅功能,构建便捷的生活服务圈,推动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满足人们对田园式、慢节奏乡村生活的向往。
严格保护生态空间。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推动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全面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加快构建我省 “四区八带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加强对自然生态空间的整体保护,落实县 (市、区)、乡镇农村环境保护主体责任,修复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提升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分类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开发强度,强化准入管理和底线约束。
第三节 分类有序推进乡村发展
充分认识乡村振兴任务的长期性,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村庄的发展基础和演变规律,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不搞齐步走,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
分类区推进乡村振兴。立足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和缩小地区差距,在构建 “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中,统筹推进我省乡村振兴。成都平原经济区重点围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着力提高城镇化水平,率先整体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川南经济区和川东北经济区重点围绕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和区域协同发展,大力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资源合理配置,探索丘陵地区、盆周山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路径。攀西经济区重点围绕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和易地扶贫搬迁,大力发展阳光生态经济,推进农文旅融合,结合特色优势农业发展和彝区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川西北生态示范区重点围绕国家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促进全域旅游、特色农牧业和民族工艺等绿色产业发展,结合藏区高质量推进脱贫攻坚,探索高原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新途径。
分类别推进乡村振兴。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把全省村庄划分为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和搬迁撤并类。以现有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和其他仍将存续的村庄作为集聚提升类,科学确定村庄发展方向和重点,激活产业、提振人气,鼓励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农业型村庄、工贸型村庄、休闲服务型村庄等专业化村庄。以城市近郊区及县城城关镇所在地的村庄作为城郊融合类,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保留乡村田园风貌和生态特点,提高为城市发展服务和承接城市功能外溢能力,引导部分靠近城市的村庄逐步纳入城区范围或向新型农村社区转变。以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作为特色保护类,处理好保护、利用与发展关系,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态、传统习惯和生态规律,注重保护历史文化及自然资源和传统建筑风格,保持村庄赖以生存发展的整体空间形态,弘扬四川千年农耕文明。以生产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的村庄作为搬迁撤并类,严格限制新建、扩建活动,实施农村集聚发展搬迁、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搬迁,统筹解决村民发展、生态保护等问题。
分时序推进乡村振兴。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和全面、基础和顶层的关系,制定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发展思路,做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时序安排,合理设定阶段性目标任务和重点,科学评估财政承受能力、集体经济实力和社会资本动力,实行差异化的政策举措,分步实施、精准发力、逐步深入,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继续打好蓝天保卫、碧水保卫、黑臭水体治理攻坚、饮用水水源地问题整治攻坚、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等八大战役,以实干促振兴,加快补齐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建设短板,构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制度环境,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时期,重点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制度设计和政策创新,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等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乡村全面振兴。
第四章 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质量兴农、效益优先,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念好 “优、绿、特、强、新、实”六字经,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编辑:王媛媛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