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柳暗花明:中国污泥产业 十年孕育 十年耕耘(上)

时间:2020-04-18 09:34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李晓佳

评论(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污泥产生量,2015年以后,石洞口污泥干化焚烧二期工程、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二期工程及竹园污泥处理处置扩建工程陆续启动并建成落地。

上海市松江污水厂污泥处理处置

另一个由上海市政院设计的上海市松江污水厂污泥处理处置工程,又与前三大项目不同,根据松江区的实际情况,工程主要采用了好养发酵工艺进行污泥堆肥。

这一处理规模为120t/d的污泥项目也是在2011年投建的,工程总建筑面积约超过了1万平方米。

传统堆肥工艺往往都存在厌氧发酵现象,难以解决臭气的问题。松江污泥处理厂地理位置又很特殊,就夹在大学校区和居民区中间。建设初期,如何除臭成了头等大事,对技术设备和除臭的要求更高。

此时,陈同斌及其团队联合中科博联共同开发的智能控制工程技术和设备,已经在污泥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应用。通过公开招标,最终松江项目选择了中科博联的智能好氧发酵技术设备,并挑战性的将污泥的混料、发酵、除臭、仓储与项目的办公场所放在了一起。

2012年1月项目正式投入了运行,当年年底项目进行了验收工作。项目验收时,验收人员一致认为,项目完全没有异味,完成的质量非常高,几位办公人员甚至还在厂区内喝起了咖啡。

松江项目通过DBO模式,由上海市政府出资建设,又考虑到污泥产品的消纳需要对接下游企业,是企业在探索污泥归土路径上的重要突破。

最新公示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在延续上海六大区域分片处理格局的基础上,提出“5010”的总体布局,即规划50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含初期雨水处理厂)、10座污泥处理厂。其中,石洞口、竹园、白龙港和杭州湾沿岸四大区域以集中处理为主,规划9座城镇污水处理厂、5座污泥处理厂,污泥焚烧处理后建材利用。嘉定及黄浦江上游、崇明三岛区域采用属地化分散处理,规划39座城镇污水处理厂、5座污泥处理厂,污泥焚烧处理后建材利用,崇明区等泥质较好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可采用好氧发酵后土地利用。

上海的《规划》将污泥处置技术路线作为战略规划确定了下来,加上政府高度重视,《规划》内容应该很快会陆续落地。

(四)二三线城市的污泥“救赎”

如同引燃了导火线,紧随大中城市污泥问题爆发的脚步,全国二、三线城市污泥问题迅速显露。而在大中城市引进国外技术解救污泥围城的背后,高额运行成本和对运营管理能力的要求,让这种模式在二、三线城市的推广和复制成为难题。在地方主政者为污泥问题苦恼的时候,以无锡国联、中持环保为代表的一批企业,结合地方特性,摸索方式方法,为二、三线城市污泥问题的解决找到了突破口。

以“上海”为代表的大中城市,由于污泥问题率先爆发,成为最早一批探索污泥处理处置路线的开拓者。但很快,大城市污泥围城的难题随着污水处理规模的不断升级,逐渐延展到了二、三线城市,也催生了二、三线城市污泥处理处置市场的发展。

随着市场的延伸和逐步爆发,污泥也从“谈处理”走向了“谈处置”。

2009年的标志性政策——《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试行)》中规定,“污泥处理处置的目标是实现污泥的减量化、稳定化和无害化;鼓励回收和利用污泥中的能源和资源。坚持在安全、环保和经济的前提下实现污泥的处理处置和综合利用,达到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

同时达到无害化、减量化、安全稳定化、资源化四方面要求的项目,是污泥处理处置领域一直追求的高阶项目建设。但在实际的推进过程中,的确也是困难重重。

在污泥问题爆发的早些年间,出于经济上的压力,以石灰搅拌实现含水率下降及稳定化的路线,由于低成本特征,曾是污泥处理的有效路线之一,但由于增量问题,以及对污泥泥质的彻底毁坏导致后续处置受限以及违背循环经济的原则,也逐渐走向了消亡。

如前文讲述,早期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大中城市,最开始通用的方式是对国外技术的引进,也成功实践了多个项目案例,如上海石洞口污泥干化焚烧项目、上海白龙港污泥消化项目等。

国外技术的引进,在我国污泥问题急速发酵的阶段,效果立竿见影。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很多问题也暴露出来。如上海石洞口污泥干化焚烧项目,就曾在适应中国污泥的复杂成分方面发生了一些问题,后续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完善工程的建设。

不仅这些,高额运行成本和运营管理能力等限制因素,也在后续二、三线城市污泥处理处置市场爆发中更快显露出来。

成本的重要制约,成为污泥路线选择的最主要因素。在所谓的高阶项目中,采用国外技术的BOT全成本(即全面考虑建设成本和运行维护费用的生命周期全成本)大多都会超过500元/每吨80%含水率的湿污泥),摊到每吨污水中接近四毛钱,对于全国平均不到一元的污水处理费用而言无疑过高。

从2009年之后的市场发展趋势来看,即便我国对环保重视和政策性资金的支持在不断上升,但类似高阶项目也多出现在北、上、广等一线发达城市的30万吨以上的大型污水处理项目中,这些地区的污水厂体量符合高阶项目的规模经济需求,并具有示范项目的性质,为未来的技术发展提供模板。

多年的污泥处理处置实践,让我们看到,简单引进国外的技术,存在无论是技术、造价还是管理等各方面表现出与中国国情适用性不足的明显问题。

2010年左右,很多二、三线城市的污泥问题被倒逼着爆发,它们对污泥处理处置的需求大且急。

但让人感到欣慰地是,在这一阶段,国产技术为主体的高阶污泥项目在二、三线城市的大型污水处理厂中找到机会,包括国内也在自主研发具有中国特色的高阶处理处置路线。如无锡国联、中持环保等很多企业,在这个时期,不断成长起来,并进阶为行业代表。

1...456789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