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7-06-14 09:43
来源:
作者: 王强
导报的读者大多有孩子。在小孩成长道路上,应该是规矩多一点,还是宽容多一点,这对各位家长来说都是大学问,也是大难题。太多的事实都给出了正反两方面的证明。中规中矩并不代表能够培养出人中龙凤,反而有可能养出个废物。更何况,家长们还会用不知从哪里批发得来的土规矩、土政策。另一方面,适当宽容,甚至是更大尺度的宽容,让孩子自然生长,加以适当引导,反而会造就杰出人才。人有自我学习的能力,但这不是条件反射,这是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
(一)PPP的中国尴尬
PPP在中国也是一样的,他到现在还是个孩子。很多专家一直讲,PPP在我国不是新生事物,BOT不就是PPP吗?非也!以前的BOT要做双评吗?以前的BOT要按绩效付费吗?那个时候大多数人可能连“绩效”两个字怎么写都不知道。只能这样说,此时的PPP还只是在娘肚子里,还在孕育中。前后对比,肚子还是那个肚子,但是娘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那个时候,娘的周围都是穷亲戚,真的帮不了啥忙。现在可不一样了,四周都是富邻居,有钱!并且个个都想拿钱领养个回去。娘自己也发生了变化,营养好了,眼界也开了,养出的孩子自然也今非昔比。但是,穷孩子也好,富孩子也好,日子总归要一天天过,总不能刚刚学会走路,家长们就畅想孩子什么时候来个半马、全马?总不能才会蹦几个外语单词,就寻思有朝一日,走向世界舞台,与国际大佬们共同指点全球PPP的江山?总之,正如心灵鸡汤里的一句老生常谈,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
然而,近半年以来,这个之前快速成长的孩子有夭折的危险,就算不夭折,也会长僵掉。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个小孩的家长对他立的规矩太多,父母们、爷爷奶奶们、舅舅阿姨们,甚至有隔壁邻居老王们纷纷、不厌其烦、接二连三地、循循善诱加谆谆教导,教育孩子这个不准,那个严禁,这个是坏人,那个是骗子,甚至不准离开家长视野半步。如果小孩子胆子稍微大一点,稍微做点家长的规矩字典上没有的事,就会遇到严厉的核查。同样,爷爷奶奶们、舅舅阿姨们,甚至有隔壁邻居老王们也会加入核查的行列。并且,更有甚者,这些到底什么是PPP、未来中国PPP孩子会长成怎么样都搞不清楚的长辈们,不断叫嚷着要组成专家团,将各处拼凑的土洋规矩尽早立法,貌似为孩子茁壮成长考虑。不仅如此,不顾孩子正在处于花季,正需要阳光、雨露、关怀的现实,纷纷拿出10多年以后孩子才会可能面临的青少年行为矫正中心那一套“治理”和“规范”东西来警示。
于是乎,各地的PPP孩子被吓住了,脑垂体开始自觉和不自觉分泌出不良物质来,最后拒绝生长。好点的,就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和陌生人说话,最后大脑萎缩,智力退化,最后说不定还弄个自闭症。吃的也是家长们精心挑选的珍馐玉馔,我们小时候吃的炸知了、烤红薯肯定不会碰,到头来,免疫力下降,死了。如果当前的趋势一直维持下去,最后中国PPP的前景是不容乐观的。最可气的还不是这个,而是中国妈妈们辛辛苦苦按照各类中介学校“育儿规范”培养出来的PPP娃娃们,外国老师还不承认!尽管我们高呼中国PPP的成绩,但是至今国外顶级专业机构并不把中国的PPP项目统计进去,洋大人真是可恨之极!
所以,半年来这个文那个文,表面上是为PPP好,最后实际上是把中国PPP给坑了。各类中介学校反正不管,怎么都好,无论如何都赚钱,有奶便是娘。倒霉的是各个地方政府,各种融资渠道纷纷被都堵死。黄世仁没有了,但是杨白劳却更穷了,因为既没有人给他借债了,也没有人请他打工了。本来指望着向黄财主借俩钱,把家里的两间破瓦房整巴整巴,来年替喜儿说个好后生,家里也算添个壮劳力。黄财主也知道杨白劳老实巴交,也愿意把钱借给他,但是乡里却这个不准那个不准,最后黄财主只能随儿子移民海外,杨白劳真的成“白劳”了。最令人窝火的是,乡里干部都是新来的大学生,满脑子先进理念,不仅让老杨识文断字,还要他在规定的时间内学外语,学计算机,力争早日当上具有市场经济先进意识的新式农民。
结果是可以预料的。几年一过,老杨还是那个老杨,喜儿还是那个喜儿,房子还是那个破房子,唯一的变化是,老杨可能知道PPP可以弄到钱,但是,很难。如果我们不正确认识经济发展和PPP的关系,不是实事求是,反复拘泥于PPP的各种自编的规范,将遵守规范当作PPP的目标,将实施PPP当作发展经济的终极目标,那么地方经济的结局不会好到哪里去。正如培养一个孩子,培养的孩子的目的不是让他背负各种规矩,而是让他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本末不要倒置。
(二)PPP的金融观
众所周知,本人喜欢拿英国PFI/PPP 说事儿。大家可能不知道的一件事是,英国在九十年代初推行PFI/PPP之前,也就是八十年代中期,突然放松了对金融的管制,史称“Big Bang”,从而不仅发展了债权市场,更为重要的是大大推动了股权市场,是英国迅速完成了现代金融体系的改造,也使伦敦快速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率先从中得益的,便是基础设施领域。也就是这之后,撒切尔夫人启动了国有企业和公用事业私有化改革,使英国社会和国际资本能够购买英国企业的股票,从而满足了撒老太提高公用事业效率、扩大投资的目标。私有化成功以后,政府看到了资本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意义,进而推出了PFI。所以,如果说英国的PFI还能算那么个回事儿,与金融体系的改革,现代金融市场的形成不无关系。比如,在英国引进了大量优秀的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特别是评级机构;并且向国际市场开放。PFI项目资本金不仅仅只有10%,并且就是这区区10%,也是可以借贷而来,真正是“明股实债”。在一个资本高度流通的市场,非但贷款利率低,并且PFI项目的社会资本在融资交割完成以后,没过几年就可以退出。因为是处于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所以,实际上英国PFI项目也不是那么特别死扣双评,因为项目不多,都在政府支付能力范围之内,另外,金融改革后,出现了大量的机构投资者,PFI项目可以拿来交易,交易就会有利润,有交易成本,所以当初的物有所值评价就毫无意义。伦敦M25环线公路的PFI项目的物有所值是高速公路署自己弄的,意思意思就行了。也就是英国有了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有了PFI/PPP, 世界范围内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才会兴起,直到今天还是这样。
编辑: 李丹
E20特约评论员 目前供职于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2001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巴特列特研究生院建筑经济与管理专业(主修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和PPP/PFI)学习并获理学硕士学位。2005年加入上海城投以后,牵头开展了《基础设施投资新趋势-上海PPP模式研究》并于2010年获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奖,此研究被上海市法制办誉为“上海市特许经营立法的理论基础”。2006-2007年参与了《上海市城市基础设施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的制定工作,并向上海市政府立法相关部门系统性地提出建议并大部分得到采纳与吸收。作为上海城投项目